三月二十二日 續

悲慘世界 (Les Miserables)

提起「悲慘世界」這部音樂劇,就不得不提到1995年的十周年紀念演唱會,這場巨星雲集,並特召十年前首演的原班人馬「Colm Wilkinson」、「Alun Armstrong」、「Michael Ball」等人共襄盛舉,被稱做「The Dream Cast」的演出。

這次磅礡的演出被拍攝下來,並發行了DVD和VHS,也因此,使得遠在台灣的我,從沒接觸過音樂劇的我,在一次平凡無奇的音樂課中,感到前所未有的驚豔!

我印象非常深刻,當天回到家裡,確認好家裡沒人後,我馬上扯著喉嚨,模仿劇中人物的唱腔,大聲唱起了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!」,像個白痴一樣的自我陶醉,只因為那份巨大的感動。

幾年之後,我買到了DVD,一再反覆的觀看聆聽,那首「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」已不再是我最愛的音樂劇歌曲,因為悲慘世界一劇中,有著太多更棒的歌曲,演唱者並沒有什麼肢體動作,但演唱者的聲調、表情,卻付予了歌曲強烈又豐富的情感,一次又一次地帶給了我許多感動......

不過呢!十週年紀念版雖然是我接觸音樂劇的開端,但很特別的是,那次的演出,摒棄了大部份的舞台效果,讓所有演唱者專注在歌曲的詮釋上,雖然保留了音樂劇的元素,但更像是「演唱會」。

所以這次皇后戲院的演出,對我而言,不只是「現場」觀看,同時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接觸到這部音樂劇。

當布幕拉起,光線與煙霧塑造出監獄的氛圍,我不禁打從心底讚嘆,讚嘆製作人的才華洋溢,讚嘆音樂劇那界於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動人演繹。

和大部份的音樂劇一樣,舞台上有著特殊的機關和佈景,「悲」劇的舞台設計,主要是底部的一個巨大圓盤,圓盤視劇情而旋轉,在圓盤旋轉的時候,角色也會同時在走動,除了讓空間顯得更為寬廣,同時也直接地帶給觀眾「時間推移」、「人物移動」的感受,尤其是某些較為混亂的場景,這樣的呈現方式,更是表達了大時代的洪流中,人們的無力感。

除此之外,也有許多頗有樂趣的呈現方式,舉兩個例子--

尚萬強帶著馬里歐從地下水道逃難的時候,尚萬強正走在圓盤上,第一道燈光打下來時,我們可以看到尚萬強正扛著馬里歐走著,但因為圓盤也同時在旋轉,所以尚萬強實際上並沒有前進(像跑步機那樣),但觀眾知道尚萬強正在不斷地前進。

接著,燈光轉暗,約莫幾秒,燈光再度打下,這時候尚萬強已經出現在圓盤上的另一個位子上,依然不斷地走著(同上,像跑步機那樣實際上並沒有前進),同時扛著馬里歐的姿勢也跟著改變。此刻帶給觀眾的感覺則是--尚萬強已經走了一段路。

然後,燈光再度轉暗,再度打在尚萬強的身上,尚萬強又出現在圓盤的另一個位子上,扛著馬里歐的姿勢再度改變(拖著他的腳 XD)

同樣的手法不斷地運用,在幾十秒內,就已經明確傳達給觀眾--尚萬強進行了一段遙遠的旅程......

另一個例子則是賈微的自殺,先是佈景道具讓賈微看起來像站在高樓上,而演員注視著地面,面露出恐懼緊張的神情,我看到這幕的時候,剛開始還覺得莫名奇妙,但是--

瞬間佈景道具快速上升!再配上演員的肢體動作,畫面帶給人的感受,就像是賈微真的往下跳一樣!

這樣的呈現方式,真的相當有趣。

音樂劇之於電影,就如同畫作之於照片一樣,照片忠實地呈現了畫面,電影逼近真實,而畫作和音樂劇,則是藉由不同的表現手法,傳達給人們驚奇的感受......

比較可惜的是,演唱的部份,和十周年紀念版相比,並不是那麼出色,雖然可以說是詮釋的方式不同,但在情感的表現上,現場的演出較為平板,尤其是飾演愛波寧的演員,在演唱「on my own」的時候顯得太過陽剛。

過去有人評過Lea Salonga的演出太過剛毅,並沒有完美表現出愛波寧的柔弱,但我覺得Lea Salonga的演出相當動人,尤其是在唱「on my own」的時候,她所呈現出的困惑、疲憊、悲傷甚至於最後的失望和憤怒,都是那麼鮮明並牽動著我的情感。

反之此次飾演愛波寧的演員,在情感的表達上真的遜色不少。

當然啦!雖然有些小瑕疵,但他們的演出已經是十分優秀了,這是一個十分愉快的夜晚。


--

呃......

如果沒把新朋友 Emmy 抄給我的手機號碼弄丟,那就更完美了

orz
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rawtid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